当我还是一个文艺青年的时候,曾经有一个愿望,就是找一个安静的城市,亦或是繁华都市中的某条安静的街道,在那里开一家咖啡店。我跟我的(特别是经常加班熬夜的)朋友们交流过这个想法,惊讶的发现,似乎每个人心中,都有一个类似的“愿望”,只不过,有的是开咖啡店,也有的是开书店、奶茶店、玩具店等等。
这类愿望的一个共同特点是,基本上没有人最后把它实现,大部分时候,只是说说。或许,当时作为文艺青年的我们,只能看到开咖啡店浪漫的一面,却不知晓其背后的艰辛。
最近在读一些关于IT技术史、消费者行为和经济史之类的书籍和文章,越来越觉得有时候我们的工作——设计、开发、运营等等,都像是开咖啡店一样,除了沉浸在体验的提升、难题的攻克、数据的增长之类的喜悦中之外,或许有时候我们应该跳出这些,去关注一下,一家商业公司更加本质的东西。理解了这类东西,或许以后真的能将咖啡店开起来。
如今,互联网已经像水和电一样渗透到了很多普通人的生活中,但是从整个工业文明的发展来看,互联网依然是个新兴事物。关于互联网的盈利模式,总结起来,类别还是比较清晰的。之后这段时间,我打算以我自己的理解和归类方式,来试图讨论一下互联网圈子里面常见的盈利模式。现在这篇,为第一篇——流量变现模式。
插图:《Terminal》 IMDB:7.2
关于流量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理解其价值。比如,如果你想开一家卖鞋的店铺,在租金合理的前提下,你一般会选择热闹的商业街;你想摆摊卖鸡蛋灌饼,在交得起保护费的前提下,你一般会选择居民区的大门口、地铁站出口,或者写字楼密集的地区。理由很简单,因为这些地方有很多人经过,而这些人,很多是带着需求的,很可能会产生购买行为。
另一方面,你有没有注意到类似这样的细节:很多超市,如果它有2层楼的话,入口一般在2层;如果是3层楼,入口则十有八九在3层;而它们的出口,不出意外,一定会在1层。这种设置的目的显而易见,是为了让你多在超市中停留。换句话讲,超市的经营者认为,你在超市中停留的时间越久,就越有可能多买东西。
著名的家居卖场宜家,据说也曾使用过这样的策略来提高销量。所谓“自古宜家一条路”,有报道称,一旦进入宜家商场,你基本上就必须走完全程才能出来(有一些快捷通道,但是特别隐蔽)。宜家靠着“让顾客迷路”的方式来促成更多的订单,以至于“有高达60%的购买品,不在顾客原本想买的清单之内。”(后来被媒体曝光,据说做出了改变。http://finance.qq.com/a/20110513/001724.htm)
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一个基本的事实:流量是产生消费的重要因素。一般来讲,流量越大,可能产生的消费越多。
在互联网产品中,将虚拟的流量转化为真实的收入,同样是一种基础的盈利模式。这种模式有几种具体的落地方案:
1、banner广告(典型案例:门户网站)
广告可能是互联网上最常见的盈利方式了。在新浪、腾讯网等门户网站上,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各种banner广告;在类似新浪乐居、搜房网等无节操的房地产门户上面,则是广告满天飞,有时候会占据你大半屏的空间。这种广告的原理即盈利方式跟地铁站、街边的广告牌本质上没有区别。
上图:搜房网首页上的广告
2、匹配广告(典型案例:Google搜索、淘宝直通车)
与电视广告、户外广告等方式相比,互联网的优势是可以同用户交互。于是,互联网特有的匹配广告诞生了。Google的关键词广告是匹配广告的一种形式,它构成了Google的主要收入来源。